在几天前进行完盛大阅兵的“神州第一街”长安街上,行驶着一条“传奇”公交线路——北京公交1路,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最先开行的公共汽车线路之一,也是全线行驶在长安街上的公交线路,被乘客们亲切地称为“大1路”。9月5日是1路开行90周年,在这特别的日子里赚配网,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的故事。
长安街上的“流动名片”
“全程27.1公里,最高票额6元,共设28站,途经西单、天安门广场、王府井、东单等商业旅游景点……”上午11点多,伴着乘务员邢建辉的报站声,身披靓丽“中国红”涂装的1路车从老山公交场站发车,向终点四惠枢纽站开去。
“您好,请刷卡请往里面走。”向南行驶2站后,1路车就平稳地驶上了宽阔齐整的长安街,车上的乘客也越来越多,不一会儿就座无虚席。
“天安门广场的北侧是巍峨雄壮的天安门城楼,南边是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,东西两侧分别为大气磅礴、气势宏伟的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。”当车辆经过天安门时,乘务员邢建辉娓娓道来,向乘客们细致地介绍车窗外的景观,这也是1路作为旅游观光线路特有的“导游式”服务。
来自河南商丘的赵女士特意乘坐“大1路”观赏长安街上的风光,她不时地举起手机记录着窗外的美景。“特别棒,讲得真好,懂得了咱们国家历史,正好想看看天安门还有路口摆放的花坛等,这趟车刚好可以都看到,感觉到咱们伟大祖国首都比想象中更加美好。”
乘务员邢建辉不仅熟知1路车的线路、站点、景点历史等,更是长安街沿线和周边景点的“百事通”,乘客提出的各类问题都难不倒他。
邢建辉说:“因为‘大1路’的知名度非常高,通过天安门广场,有的游客就是来看升旗降旗仪式,升降旗的时间他们会问的多一些。还有的就是问开放时间,像国家博物馆、各个公园还有故宫。还有的乘客咨询天安门广场是否需要预约,我就告诉他们可以打开小程序提前预约。知识储备的丰富一些,生活的、出行的、地理位置、换乘路线,方方面面的尽其所能,因为咱是为乘客服务。”
中午也是1路的运营高峰之一,车厢里乘客较多,乘务员邢建辉不断引导大家有序上下车。这时候,有一位乘坐轮椅的老人准备下车。“来前面乘客让一下,谢谢!”乘客们纷纷响应,赶快让出一条通道。
邢建辉说:“一般中间的这个位置,专门给轮椅乘客预留出了固定车位的位置,下车的时候把黄色的踏板放下,以方便轮椅上车。咱们是中间上、两边下,因为是三开门的车辆,人要特别多的话,咱们就灵活机动就近下车。跟乘客要用商量的口吻,态度要温和亲切,说话语气要和气。”
今年70岁的常阿姨经常打卡“大1路”,这次也是全程乘坐,就为了体验“国门第一路”的风采。“特别喜欢‘大1路’,穿越长安街,特别美。我今天也是为了看看天安门,坐到四惠去,完了再返回来。尤其人不多的时候,你看着窗外,心里头特别宽旷、舒服。而且‘大1路’的乘务员特别好,他们随时都态度好赚配网,都有什么历史故事都可以讲出来。”
一抹“中国红”
乘坐1路车,最直观体验就是司乘人员精神抖擞,车内环境一尘不染。北京公交1路青年驾驶员许广说,“大1路”是首都公交的标杆,从形象到服务质量都要做到最好。比如说着装,要系领带,鞋子要求穿黑色的,绝不能带白底或者其他颜色的装饰。在车辆方面,每天早晨来了以后,先把驾驶舱擦一遍,擦干净以后还会和乘务员一起擦车内的座椅、扶手杠、地板,甚至于玻璃每个单程都要擦一遍,因为乘客坐“大1路”要透过车窗来看长安街的景色。
1路使用的车辆被称为“中国红”,为银隆18米纯电动铰接通道车,采用高安全、高稳定的钛酸锂快充动力电池,适合周转快、客流大的运营特点,率先配置了PM2.5自动过滤净化系统和360度主动安全预警系统。
在驾驶过程中,驾驶员会时刻保持平稳驾驶,严格执行“321”礼让斑马线等准则。驾驶1路车20年的资深驾驶员李彦辉说:“这些年,我驾驶1路途经长安街,看着长安街日新月异的变化,楼越来越高,树越来越绿,道路越来越宽。从西五环一直到东四环,处处都要安全驾驶,比如说,通过路口咱们一定要‘321’,提前30米减速,20米备刹车,10米碰上情况就直接踩停,30公里时速通过路口,一定要慢观让停行,就得稳。”
历史悠久的“大1路”
不断续写“传奇”的1路自1935年9月5日开行,至今已有90周年,线路也在不断调整变化。北京公交馆工作人员周雨婷介绍,道奇牌公交车1935年投入使用,当年,自朝阳门至阜成门开通了“1路公交线路”,全长8.6公里。由于战争爆发和能源短缺,1路分别在1937年、1948年和1960年三次停驶。
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北京城市发展变迁,公交线路走向几经变化,于1961年7月5日,1路重新开线,由公主坟经西单、中山公园、东单至八王坟,全长14.82千米,从此1路开始在长安街上行驶。
作为运营在长安街上的主力公交线路,1路使用的车辆也是历代公交车型中最先进的款式,总是走在“时代的前沿”。 周雨婷介绍,在车型的选择上,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四厂1965年开始研制柴油公共汽车,试制出23辆黄河牌单机车(BK651),就率先在1路上使用。
到1976年7月,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试制成功黄河牌铰接车,这款经典的车型被大家称为“黄河通道”,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公交的主力车型。1999年,首批以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客车投入1路运营,这款车是黄绿配色,是北京第一代清洁能源公交车。
续写1路“传奇故事”
如今,北京公交1路全线行驶在长安街上,线路长度27.1公里,设28站,单程运营平均时间72分钟,途经天安门广场、中南海等政治核心区,故宫、国家博物馆、国家大剧院、军事博物馆等旅游景点,还有西单、东单、王府井等商业街。1路的在册驾驶员规模达到148人,乘务员94人,运营车辆87部,打造了一个团结奋进的优秀集体。
北京公交集团公司客四分公司第一车队党总支书记梁南南说,公交的运营是根据乘客出行的变化而变化的,所谓的“点客合一”,就是让车辆的运行时间与乘客的出行需求最大程度地相匹配。近年来,随着北京公交信息化、智能化发展持续推进,行车计划是根据大数据分析,结合季节、节假日、热门地区和活动等规律制定的。
梁南南介绍,1路的运营安排也会根据天气变化、道路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。1路作为热门旅游线路与其他线路不同,节假日旅游乘客增多,客流不降反增。会增加运力,同时采用加车、大站快车、区间车等灵活的调度措施快速疏散客流,消尖补档。党员会在节日期间义务加车,党团员积极分子会自觉走上客流集中的站台维持秩序,组织疏散,平均每年参与奉献2000余人次,这就是热情似火、为民情怀的1路人。
说起“1路人”,就不得不提到驾驶员常洪霞,她是党的二十大代表、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。从业30年来,常洪霞安全行车五十万余公里,运载乘客超千万人次,无一事故,无一投诉。她牵头的“洪霞创新工作室”,先后研发出40多项成果,为企业节省开支300多万元,将“大1路”这张首都的“流动名片”擦得更加闪亮。
常洪霞介绍,工作室目前研制的方向有三大类,从技术攻关、技能传授、窗口服务,去开展日常的课题研讨、项目攻关,有防冻液的加注机,后机舱的清洗机,还有公交驾驶员的规范操作、语音提示器等。从工作方法类,像导游式的服务,文明行车语言,驾驶员也会在出站的时候、拐弯并线的时候,向车窗外伸出左手的大拇指,一系列的工作方法推广到1路车队,甚至能够推广到公交集团。
提起“大1路”的高标准和服务理念,常洪霞这样说:“口语化都习惯说是‘大1路’,但这更多的是标准,从司乘人员在岗的精神面貌、工作状态也是有更高的标准。对于我们现在来讲,更多的任务就是要把接力棒接住,也要给传递下去。让更多的人享受更好的公共出行服务的理念,要通过‘大1路’让更多的人认可。”
90年来,1路不仅见证了长安街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历程,更成为了一张“流动名片”,展现首都日新月异的风貌的“窗口”。这抹靓丽“中国红”犹如一只“城市之舟”,不断在长安街上续写新的故事。
作者:孙媛赚配网
东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