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王健林和于东来都"瞧不上"曹德旺?优配速至
明明曹德旺数十年来个人捐款累计260多亿,是中国首善,王健林却隔空讽刺:
"我最反对有些人公司搞得不咋地,员工收入也不高,就爱在外边充面子。"
曹德旺这个人有多复杂?
一方面,他住着6000平方米的豪宅,有16个管家,酒窖里堆满成箱的茅台和红酒,夜里四点半让人打着手电筒陪他打高尔夫;
另一方面优配速至,他不允许员工下班打麻将,称"发现立即开除,以免无心工作"。
当于东来坚持把90%的利润分给员工(店长月薪8万,清洁工最低工资8000元),曹德旺却坚持:
"我不愿乱涨薪。与社会脱节的薪酬会扰乱产业平衡,造成恶性竞争、产业垄断,企业失去活力,最终损害共赢。还要考虑其他企业能否承受,因为其他企业若不能承受,你乱做一通对社会不是贡献,而是害处。"
翻译过来:不涨薪是为了工人好,"我曹德旺不能坏了规矩"。
100年前,福特将工人时薪提升至其他车厂两倍,极大提高了士气和质量,这被写入经济学教材,成为"效率工资理论"的经典案例。
100年后优配速至,曹德旺赴美办厂,却发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"一身毛病":
不愿加班,还要求更高薪水。他立即采取"萝卜加大棒"策略:将美国高管换为华人,宣布美国工人"只要服从命令,时薪就加两美元";宁愿关闭工厂损失几十亿,也不同意成立工会;甚至千里迢迢把美国工人拉到中国,观摩工厂军事化培训,"看看中国工人的敬业精神"。这一套操作让美国人懊悔:
"我们确实效率太低了。"
在他眼里,工人应该先做"苦行僧",而非先享受——他从小吃过苦,所以希望别人也"先苦后甜"。
1983年,曹德旺承包玻璃厂,第一件事就是将工人固定工资改为计件制,把8小时白班变为24小时三班倒。工人们"白加黑"的奋斗,铸就了曹德旺的财富帝国。
我们总说"中国用40年走完西方200年的路",却选择性忽略了"三班倒"的代价——我们的一年,不正是别人的三年吗?这样勤奋的工人,在海外"打着灯笼都难找"。
如今,中国新能源车、光伏、互联网等产业均做到全球第一,但比亚迪工人时薪仅为福特的1/10,中国私企职工平均年薪7万,而德国达37万。
这引出一个沉重的问题:为何美国以不足全球5%的人口,消费了世界40%以上的商品?中国生产全球28%的商品,消费占比却不到15%?答案已很明显:国产飞机虽已上天,但还有千千万万个"曹德旺"仍停留在40年前的效率逻辑里。
其实,胖东来的成功早已证明:让员工体面生活,无需等到产业升级完成;善待打工人,反而能催生更高级的商业模式;共同富裕与商业成功并非对立。
过去,我们习惯把分配问题包装成技术问题,用"产业升级"的宏大叙事回避"切蛋糕"的矛盾。
如今,当决策层反复强调"共同富裕""反内卷",当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、需要消费驱动时,"重生产轻生活""先生产后生活"的传统路径已不合时宜。
我们能否迈过历史的"三峡"优配速至,从外循环转向内循环,或许就看有多少"曹德旺"敢学胖东来——你们觉得呢?
东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